在家防疫,已經成為一種平凡日常。在這樣的日常中,與孩子的相處時刻只會變得更長、更久、更具有挑戰。很多媽媽已經「練出一身面對孩子的好本事」;但對有些媽媽來說,長期間地和孩子綁在一起,其實反而是讓親子關係充滿著壓力與緊繃。
「我小孩每天都媽媽、媽媽叫不停,不知道到底要幹嘛,愈叫我就愈火大」、
「一下子要我講故事、一下子叫我陪他畫畫、一下子又說要幹嘛幹嘛,沒事找事做,我哪那麼多時間!」、「叫小孩去找爸爸,結果就是一個滑手機、一個看電視,叫先生不要滑手機、不要讓小孩看電視,陪小孩做點其他事,結果他就躺在旁邊睡著!」
這些情境,熟悉嗎?
「待在一起」儼然成為破壞親子關係的始作俑者,既然現階段是「不得不」待在一起,我們一起來看看可以「如何待」、「怎麼待」,才能待出好品質的親子關係。
「待在一起」可以轉化為一個我們熟悉的詞--「陪伴」。「陪伴」實則是一件極為親密的事情,重要的人、親密的人、愛的人與我們在同一個空間中,才會視之為陪伴。在被孩子煩得不可開交時,我們先換位想一想,自己在什麼情況下會需要「被陪伴」?
其實,孩子和大人也是一樣的。因為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所以只好一直找媽媽;因為心情有點難過低落,所以想要找媽媽;因為大家都在忙覺得有點孤單寂寞,所以希望媽媽可以陪著我、因為我有好玩有趣的事情想要分享給媽媽,所以一直叫媽媽……。為什麼不找爸爸?因為根據過去的經驗,找媽媽才能滿足無聊、找媽媽才能安撫我的害怕、找媽媽我的情緒才能被接住、找媽媽才能得到力量、找媽媽是因為我最想分享快樂的人就是媽媽。
原來,媽媽們對孩子是如此的重要!當我們發現這件事情的時候,或許,我們就不會再因為孩子一直來找媽媽而產生太多負向的情緒。但,媽媽真的沒有那麼多時間啊!媽媽有好多忙不完的事情要做,要怎麼在這過程中找到平衡點呢?
首先
先嘗試理解孩子當下的需求是什麼?是覺得無聊呢?還是覺得難過呢?還是想要跟媽媽分享一件什麼樣的大發現呢?
接住並回應是指,要讓孩子知道「我聽見你的需求了」。我知道你現在很無聊;我知道你現在有點難過;我知道你現在很需要媽媽。如果媽媽的時間許可,可以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表達他的聲音與說說當下的感受;如果時間不許可,可以讓孩子知道「我有聽到,但媽媽現在必須先處理其它事情,晚一點再聽你說這件事情。」
如果你的孩子還願意和你分享,請不要忘記對他的承諾。當手邊的事情忙到一個段落後,請一定要放下手邊的事情,撥點時間,真摯並專注地和孩子討論剛剛他想分享的內容。我遇過很多媽媽是邊處理事情,邊轉頭問孩子:「啊你是要講什麼?趕快說啊,我在忙」。這種「快點說」的催促感,只會讓孩子把到嘴的話又吞回去而已。
延續「理解需求」,孩子一直叫媽媽是希望媽媽可以做什麼呢?假設是覺得無聊,希望媽媽可以陪我一起玩或是一起念故事書?媽媽可以評估自己的狀況,告訴孩子哪些是可以一起做的,哪些事情是沒辦法的;又,媽媽大概只有多久的時間可以陪著你做這些事情;無法一起完成的事情,可以改用什麼樣的方式替代或者能不能找到其他陪伴者一起完成。例如:「媽媽現在只有二十分鐘的時間,你覺得我們可以一起做什麼呢?玩一場遊戲或說一本故事呢?沒辦法一起完成的只能改天再做,或者你可以找爸爸陪你一起完成嗎?」
陪伴這件事情,並不是說親子兩人一定非要共同做一件事情不可。陪伴也可以是「兩人一起待在同一個空間場域,而彼此心裡感覺舒服」。可以和孩子一起念故事書、一起畫畫、一起做烘焙、當然也可以一起就只是安靜地待在客廳各自舒服的位置上做各自的事情。
除了媽媽,爸爸也是陪伴者的重要角色。至於什麼樣的情況與進行什麼樣的活動要讓爸爸出馬,這是需要彼此討論與配合的。希望帶給孩子什麼樣的陪伴品質,就需要做出什麼樣的改變與互動。有些爸爸喜歡和孩子一起進行園藝活動、科學實驗、運動,這些就放手讓爸爸施展他們的興趣與長才!
對孩子來說,不同的刺激也是一種學習,爸爸做不來的就交給媽媽、媽媽不擅長的就交給爸爸。如果爸爸對孩子的陪伴總是一味的滑手機或自己先睡著,想必爸爸就得承受媽媽的怨氣,與接受與孩子心理距離愈來愈疏遠的結果。
陪伴,強調的是 #質的陪伴 而不是量的陪伴,我們當然希望親子關係是朝向好的方向前進,不只因為能讓親子關係變的親密,更影響了孩子的人格養成,能在幼時被好好陪伴的孩子,由於他們被接納、被理解、被照顧,於此同時他們也長出相對較穩定的安全感與依附感,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他們具備比其他孩子更多的同理和接納自我情緒的能力。因為他被重視了,被好的對待了,所以他也能仿效照顧者與他的互動方式,學會重視別人、回應別人的需求。
陪伴真的很重要,它是一件極為親密的事情;也是一件極為有力量的事情,因為有好的陪伴,才能更靠近彼此。
【 姆姆 mumu x #張雅雯諮商心理師 】
臺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總幹事
心世代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康社力協輔工作室諮商心理師
各大專院校心理衛生講座講師
歡迎媽咪們有任何的問題都可以留言或私訊給我們,姆姆都會轉達給張雅雯諮商心理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