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近幼稚園開學了,這對很多家有屆齡孩童的家庭來說是一個重大事件。

很多媽媽送孩子到幼兒園門口時,是 #離情依依#百般不捨

尤其開學的前兩天,看著拉著媽媽衣角、眼眶含淚的孩子,

在園方老師帶領下邊哭邊走進教室, #媽媽是不是也在一旁心疼地流淚了呢

反之,也有一些孩子, #對上學充滿期待,例如:我的女兒。她在上幼兒園的第一天,

莫名興奮,完全沒有這種依依不捨的情緒,看到第一次見面的老師和素未謀面的同學,

只跟我揮手說了聲:「媽媽~掰掰!」就頭也不回的進了教室,留下失落的我佇立門口,

看著那些緊緊依偎在媽媽身邊的孩子,想說怎麼落差那麼大。

 

這兩種狀況再過幾天之後,都會恢復正常的。

不管是和媽媽難分難捨的孩子、還是因為孩子帥氣離場而感受到失落的媽媽,再過幾天,門口就不會再有十八相送的情景,

也不會有站在圍牆外眼巴巴看著孩子回頭的家長,一切都會如同日常一般的。

 

開始前幾天 #心裡難免有點煎熬 ,然而這樣的煎熬似乎可以讓我們學會幾件事情:

 

#離別的學習

孩子上幼兒園對大人而言或許只是短暫幾小時的分開,但對大多數孩子而言,

卻是長時間與親密的照顧者分開,在分離這件事情還沒有 #足夠的預期心理準備時

極容易造成 #分離焦慮,不只是孩子害怕與媽媽分開的 #分離焦慮,也有媽媽擔心孩子去學校後能不能適應、

及每天都帶在身邊的孩子突然不在了的失落感造成的 #分離焦慮。焦慮程度的高低,

會與孩子本身的特質、和媽媽平時的依附程度、孩子的安全感、還有孩子對新鮮事物的探索能力等等有關。

 

#情境的設想與討論

在去上幼兒園這件事情上,需要事前和孩子一起討論,千萬不要覺得 #等時間到了他就會習慣

在沒有準備好的狀況下,突然與媽媽的被迫性分離會有 #被遺棄的恐懼出現

如果能替孩子梳理一下他的情緒,討論對新環境(幼兒園)與新對象(老師、同學)的害怕,

並試著一起討論可能有的情境與狀況,如果發生什麼事情可以如何處理,例如:如果很想上廁所的時候可以怎麼辦?

需要舉手還是忍耐?怎麼做會比較好?會不會擔心舉手跟老師說會怎麼樣?

引導孩子去了解他即將面對的可能是什麼、在幼兒園會需要注意這些事情-而這也是一種學習和成長。

 

#好好的擁抱與說再見

雖然是暫時性的分開,但畢竟是分開。在孩子無法接受「媽媽會消失」這件事實的時候,

大哭通常是他們表達害怕的一種方式;部分家長會因為怕孩子大哭而選擇偷偷溜走,

但不是家長溜走之後孩子就不會哭了,只是孩子哭的時候你看不到,一但孩子的情緒沒有被照顧到,

反而會有一種被騙的負向感受;相較之下, #好好地跟孩子擁抱

給予 #足夠的安全感 後和孩子約定好放學後的見面, #好好說再見,讓孩子能夠逐漸領會到「 #媽媽沒有不見,只是暫時不在身邊」的意義。

而放學後媽媽的再次出現,像是信用的履行,並示範「說到做到」,

隔天再次入園時就可以慢慢練習對「媽媽暫時不在身邊」這件事情所帶來的恐懼,略感釋懷了。

 

#放手的學習

「放手」這件事情是媽媽的課題。媽媽的擔心、緊張、敏感都會傳遞給孩子。

若媽媽過度放心不下及過多不必要的擔心,這將會傳遞給孩子的訊息是:幼兒園是不是一個恐怖的地方?

為什麼我要去上學讓媽媽這麼擔心?是否那裡不夠安全?每天要進園時都帶著害怕,

自然每天都在門口抱著媽媽大腿不肯離去,也就 #無法從中快樂學習

媽媽一直擔心孩子適應不良, #其實是自己無形中傳遞的一種情緒暗示

 

#信任孩子可以發展出自己的能力

孩子在幼兒園的環境中會開始 #發展人際交流的能力,在除了家人之外,他也能開始發展出屬於自己的人際關係、

擁有自己的朋友、拓展他的人際網絡,並且能與他人開始有人際互動(無論喜歡與否)。

我們要能鼓勵這樣的能力繼續發展。

這種來自於非家人的師生關係與同儕互動,是孩子培養 #社會化能力的第一步

當他不再是家中那個唯我獨尊的小少爺/小公主時,他需要學習與同儕(其他家的小少爺/小公主)溝通、表達、妥協或拒絕妥協……,

這樣的能力往往在家中是學不到的。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我和誰誰誰是一國」、「我喜歡跟誰誰誰玩」、「我不喜歡誰誰誰,因為……」,

聽到這些話語的時候, #先別急著給孩子評斷是非對錯

這些歷程都在增進他的人際知識與能力:「什麼樣的人你會想要跟他交朋友?」「什麼樣的人會引來他人的反感?」

這些事件,都是很值得再深入討論的話題。

 

#安撫自己的失落

這真的是一種很矛盾的情緒,一方面希望孩子可以獨立自主,但當孩子真的展現獨立那一面、開心快樂大步踏入校園,

連頭都不回的時候,又感到失落無比。或許這就是媽媽吧!我們總是在面對孩子時充滿著情感上的矛盾,

但那也代表著我們很愛孩子,讓孩子有 #足夠厚實的安全感做後盾

他們才能這樣義無反顧地前去探索他的人生(雖然才剛起步);

面對自己的失落,勢必還是得安撫的,如前文所說,這些失落若超過了理智,傳遞給孩子的話,

敏感一點的孩子反而可能會有:「我是不是丟下媽媽了」的這種罪惡感、「我是不是也要表達許多的難過,這樣媽媽心裡才會舒服一點」,

然而我們都知道,這只是滿足了媽媽的情感需求, #不是健康的情緒互動

 

#媽媽也要照顧自己的內在

身為成年人的媽媽,可以透過更成熟理智的方式來 #照顧自己內在失落的部分,

例如孩子去上學後的時間去上些自己喜歡的課、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找間自己喜歡的咖啡廳、去看場最近流行的電影…等等,

媽媽的失落感被安撫了、心裡的空缺被滿足了,才不會「無意識地將負向的情感傳遞給孩子」,

能帶著正向、快樂的心情迎接孩子的放學和面對明天的上學;對孩子來說,原來

#我上課也能讓媽媽感到開心,那無疑就是最好的增強回饋了。

 

arrow
arrow

    Mumu姆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