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各位媽媽,你們還記得剛知道自己懷孕的那段時間嗎?開始感覺身體有了不同變化,一個新生命正在體內孕育,不再是一個人,從1變成了1+1;成為孕媽咪後,是不是常常摸著肚皮跟寶寶說話?希望寶寶可以健康長大;是不是逛街已鮮少走進熟悉的女裝樓層,卻總是在嬰兒用品區打轉許久;是不是網路商店的購物車中已從美麗的皮包、精緻的高跟鞋、漂亮的洋裝逐一變成了尿布、奶瓶、擠奶器、嬰兒玩具……,甚至連平時總是習慣來一杯的精神糧食也都從咖啡換成了熱牛奶;書架上多了許多嬰兒發展學習的書……不時地擔心寶寶長得好不好、有沒有符合醫生說的標準?不時地因為胎動所造成的肚皮波浪而感動;不時地把超音波照片拿出來端詳小手小腳的位置……媽媽們滿心期待寶寶出生的心情完全展現。

但,有沒有發現哪裡怪怪的…………?

媽媽「全心全意」的把目光焦點放到了寶寶身上,腦中想到的幾乎都是寶寶的需要,媽媽「自己」的需求卻逐漸地消失了,就像購物車裡逐一被置換的東西一樣。除了在孕吐與孕肚日漸變大,導致腰痠、腳腫、睡眠差的不適時,才會留意到需要一些輔助的東西或方式來讓自己舒服一些,但絕大部分,孕媽咪們的需求似乎就這樣不見了。身邊的人則是會以「懷孕就是會這樣啊」消極的方式安慰孕婦撐過孕期之外,似乎也提供不了太積極、實質的有效幫助。

大部分的孕媽咪皆是以這樣的狀態,度過將近四十周的孕程,直到最後一刻才開始按照醫院提供的衛教單準備待產包。衛教單上所列的都是必須、簡單的東西,但待產過程及剛生完的那幾天需要的東西可是非常多的,如果沒有人提醒,等到需要用到的時候,一時間可能還找不到適合或夠用的東西,然後在手忙腳亂中更加手忙腳亂,新手媽媽的焦慮也就不言而喻了。

會提到這件事情,是因為在和好多的媽媽討論到身分轉變時,十之八九都會提及這個話題—剛生產完的「混亂時期」。
孩子哭了不知道是尿布濕了?還是肚子餓了?聽到孩子一哭就開始溢奶,要找擠奶器找到了主機找不到罩子、要找奶瓶發現奶瓶都還沒清洗消毒、口渴了想喝水發現水壺空了、要換尿布發現尿布怎麼用完了、要找老公發現隊友坐在椅子上卻已經開始打鼾(應該也是累了)……再加上產後傷口的疼痛、身體的疲累、脹奶的不適、親友的過度關切……,新手媽媽真的很難不感到情緒低落、失控甚至崩潰。

在生產之前,大家一股勁地只想到孩子出生後的光景;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像登場的舞台主角一樣,所有聚光燈都在寶寶身上,而媽媽則像在燈暗時才上去更換布景、搬動擺設的幕後工作人員,目光焦點永遠都不在他們身上。大家會說孩子很可愛、喝奶量多少?身高體重多少?長的像爸爸還是像媽媽?在大家關切完孩子後,就把寶寶又送回媽媽手上,但很少人會主動去關心這個能讓主角亮相的重要功臣:產後傷口復原了嗎?有沒有時間吃飯?有沒有找到時間休息?脹奶的問題解決了嗎?育兒過程有沒有什麼挫折呢?媽媽的情緒狀態還好嗎?有可以替手幫忙的人嗎?

寶寶苦,寶寶不會說;媽媽苦,媽媽沒機會說。

媽媽總是忍著,忍著睡意兩小時起床餵奶一次、忍著腰疼彎身安撫不睡的寶貝、忍著手髒幫寶貝換尿布、忍著脹奶趕緊幫寶貝洗澡、忍著這一切的勞累與不自由等寶貝長大……忍耐的功力在媽媽身上發揮到極致;只是這些忍耐也是有極限的。找的到出口的人,可以釋放掉壓力後再重新面對這些辛苦;有資源協助的話更好,不只釋放了壓力,還可以找到方法來減輕育兒路上的困難;但無處宣洩的人,極容易累積這些挫折、困頓、不滿,再加上外在的壓力,極容易身心俱疲,導致產後憂鬱。

許多育兒專家說的建言,和網路上數以萬計的育兒文章,是可以在育兒路上提供方向的,當然不同特質的寶貝會需要不同的教養與互動方式,這就要透過媽媽對孩子的了解與觀察來做篩選和取捨了。
但我想要強調的是:各位媽媽們,你看見自己了嗎?
看見自己累了、睏了、餓了嗎?看見自己已經乘載太多的負荷了嗎?看見自己的需求慢慢地不見了嗎?看見自己快要變成一個隱形人了嗎?
特別是隨著孩子長大,入學了之後,名字已被「oo(孩子名)媽媽」所取代,即便是已經一起出遊多次、一起當了志工媽媽參與過多次活動,一起聊了許多育兒甘苦談,送完孩子走進校園後一起共進早餐,但還是不知道對方原本的名字,依舊以「oo媽媽」彼此相稱。

所以,如果可以的話,想請媽媽們將目光焦點,拉多一點回來放在自己的身上,雖然無法像產前、甚至結婚前那樣,心無旁鶩地只專注在自己,但可以偶爾想想以前的自己,最喜歡什麼從事什麼活動?最喜歡聽什麼樣的歌曲?最喜歡去什麼地方走走?最喜歡吃什麼樣的食物?讓現在與過去的自己有所連結,透過這些曾經令人感到愉快的記憶,重新把那總是在陰影處、在孩子背後的自己,拉回一點到亮光處;將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連結,被自己看見的當下,你會捨不得那個總是在多處隱忍而犧牲了自我的自己,也才會發現到有很多的委屈其實不是必須。

我們常說媽媽就是無私付出,但總是在給予的這個角色,也需要被適度的關心、被照顧、被看見。就算別人都看不見,你也一定要能意識到你的需求、你的脆弱、與能協助你的對象或方法;找到能在疲累的時候照顧自己、挫折的時候療癒自己、覺得委屈的時候對自己體貼、覺得難過的時候可以為自己帶來開心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當媽媽本身是一個快樂的個體,才有足夠的正向能量帶給孩子,你才有力氣在餵飽孩子之餘,跟他們一起同樂,創造親子間歡樂的氛圍,生養不是僅有生理上的飽足需求而已,在愛與被愛、關係的親密程度,隸屬與認同,這些都非常重要。

如果你已理解我想表達的,請試著為自己找出可以為自己灌注能量的方式,請試著在每次只想到孩子時,多想自己一下,請試著看見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看見自己跟孩子都一樣值得被愛。

 

【姆姆 mumu x #張雅雯諮商心理師】
經歷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總幹事
心世代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康社力協輔工作室諮商心理師
各大專院校心理衛生講座講師

 

arrow
arrow

    Mumu姆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