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除了外觀上會隨著年紀增長而長高、變重,更重要的是,孩子在什麼樣的教養環境下成長、養成什麼樣的心性;面對孩子成長的過程,滿足了孩子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滿足後,令所有父母煩惱的其中一件事就是,究竟該選擇什麼樣的教養方式來教育孩子,才是最適切的?
不少父母會尋求坊間的書籍、網路上的教養文章、影片來獲得幫助,但光是書局裡以教養為主題的書,就不下幾十本;網路上的教養文章、影片也是琳瑯滿目、眾說紛紜。有嚴格的「虎爸、虎媽」方式也有採取寬容管教的「貓爸、貓媽」方式;不同的取向,各有各的支持、擁護者,到底哪一種才是好的教養方式呢?


我們先來說說過去的教養方式,教養多半傳承自父母給予的家庭教育。在以前農業社會,多數人很年輕時便走入婚姻、當了父母,孩子一個接一個生,在沒有那麼多的育兒知識和不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前提下,「打罵教育」成為了看似最有效的方法—只要孩子不聽話,家法就拿出來;只要孩子不守規矩,就罰站、罰跪、不准吃飯。在過去,聽到「你昨天又吃了竹筍炒肉絲喔?」大家都知道那代表著什麼,而對現在的孩子來說竹筍炒肉絲就真的只是一道菜名而已。
但打罵教育,在很多的實證中都發現,孩子長大後會記得被修理很慘的那個下午;會記得爸媽曾叫我滾出去的那個晚上;會記得因為功課寫不好一直被擦破甚至撕掉寫作簿的那個場景;會記得因為彈琴彈不好手上都是藤條痕的那個畫面;尤其以前人很愛拿「你是從外面撿回來的」這句話來嚇唬孩子,使得孩子忍不住懷疑父母是否愛自己?這對孩子來說,就是內心的一道傷痕。有些人長大後,長出足夠力量,可以雲淡風輕笑談過去(或是拿來告訴小孩你們現在有多好命),但有些人,帶著那些原生家庭帶來的傷走了一輩子。


虎爸、虎媽所謂的「嚴格」教育,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使然,也可能是對過去自己達不到成就的期許,把這樣的補償期待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可以幫自己完成夢想,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點上、可以比其他孩子獲得更多資源,搶得未來立足社會的先機。但嚴格常常伴隨許多的「不可以」和「禁止」;「要求」課業成績、「規範」學習時數、「安排」加強科目、「限制」孩子選擇的自由,這些和孩子喜歡探索、熱愛遊戲的天性恰恰相反。
或許有些孩子真的成了學霸、進了一流學校、有了不錯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但在諸多限制中長成的孩子,你會發現他們的自尊心嚴重不足,永遠都在尋求上位者的肯定和認同,即便進入了好的學校、擁有好的職業,他們依舊會不斷地懷疑自己是否是那個最好的人?成就是否是最好的?不斷地自我懷疑及自我價值感低落,再加上因為過往對權威的不敢反抗或妥協,極容易長成壓抑、陰鬱、缺乏安全感的人格特質;這樣特質的人,人際關係想必不會很好,他會變得無法與人親近,所有的同儕在他眼裡都是隱藏的競爭對手,在親密關係中也會因為缺乏安全感而需要擁有更多的掌控權,那就往往會令伴侶感到感受到壓迫或喘不過氣。


但是不是寬容取向的貓爸、貓媽教養方式就一定比較好?
我給予的評價是,視情況而定。


虎爸媽的嚴格,比起完全的放任管教,在一定程度下,是有可能讓學業成績或表現變好的,這點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可以得到驗證。心理學行為表現的研究中,在適度的壓力下,的確會使人擁有更好的表現(太小的壓力無感;超過能負荷的壓力則使人崩潰);而寬容取向的貓爸、貓媽們,以「愛的教育」教養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愛與包容絕對是過程中必要且重要的,但寬容的界限也
需要設限,不能以愛之名卻忽視教養,讓孩子學習分際和人我界限,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擁有足夠的愛,又能夠長出自己的樣貌。


不管是虎爸媽還是貓爸媽,父母的本意,都是希望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但在執行教養的前提下,不能忽略的是「孩子的特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在這個孩子身上有效的教養方式,在另外一個孩子身上未必能有效。父母們能否發現自己孩子的「獨特特質」這在教養上來說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有些孩子的成就動機很強,在面對有興趣的科目和事物上,不用規範和要求,他也會自己主動學習,甚至花上比別人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專注於此,但學習動機如此強烈的孩子,在他有限的學習環境中可能會遇到瓶頸,父母需要做的,是幫忙孩子找到資源,讓孩子有更多的資源做進一步的學習;而長期表現優異的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很少經驗到失敗,但我們都知道人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永遠都是最優秀的那一個,如何帶孩子去看到失敗對自己的影響,以及去培養面對挫折時的容受力,與從失敗中可以重新站起的修復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比起嚴格規範孩子學習科目和學業成績這件事情,能觀察到孩子需要被幫助的地方、聆聽孩子的需求、與孩子討論如何跨過瓶頸、給予方向提醒(非強迫式),父母想讓孩子更好的美意,才能得到想要的效果。


很多具有美意的父母,卻用錯了方式。虎爸媽們有「恨鐵不成鋼」的失落,導致過度的嚴格讓孩子感到痛苦,莫名的堅持讓孩子覺得難受,有時說出很苛刻的話,引起親子關係緊張、決裂,引起孩子抗爭甚至敵對,有時即便後悔,但破裂的關係已難以修復;或是像貓爸媽們超乎常理的珍視自己的孩子,在孩子犯錯時不給予提醒與教導,將犯錯的原因全部推拖到他人身上,避免自己的孩子受罰,而傳遞了錯誤的價值觀。就像新聞中被強烈撻伐的加害人,開車導致對方重傷,卻是父母代為出面向被害人下跪致歉,做錯事的人卻不知道在哪裡?與孩子的互動如果演變成這樣,相信都不是愛孩子的父母們的本意。


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也沒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當好父母,不管你目前對待孩子的角色是嚴格的虎爸媽也好、寬容貓爸媽也罷,其實我們都還在學習如何當父母。
我們可以想想對待孩子的初心:對孩子的愛不應該是限制、束縛,當然也不是無所規範的放任與驕縱,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期許孩子成為讓父母驕傲的作品而給予過度不合理的期待與要求,也不要極端地讓孩子予取予求。而是將之視為獨特的個體,多觀察孩子的行為、多傾聽孩子的聲音、多與孩子討論,讓他知道父母的愛是鼓勵、支持也是引導,在父母幫助下能夠不斷地了解自我與探索自我,才能長出真正適合自己的樣子。

 

 

【姆姆 mumu x #張雅雯諮商心理師】
經歷
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總幹事
心世代心理諮商所心理師
康社力協輔工作室諮商心理師
各大專院校心理衛生講座講師

arrow
arrow

    Mumu姆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